国产yw8825免费观看网站,中文字幕人妻无码区,高清无码在线观看h片,国产熟女视频

人民網(wǎng)
人民網(wǎng)>>港澳

香港曾大屋:百年村寨粵港緣

2021年08月30日09:32 | 來源:新華網(wǎng)
小字號

  新華社香港8月29日電 題:香港曾大屋:百年村寨粵港緣

  新華社記者 陸敏

  登上兩層樓高的碉樓,整個村落盡在眼底。

  左邊是一尺厚、一人高的黝黑城墻,腳下是一米長、一尺寬的石塊鋪成的狹長石板路,石板路右側則是綿延的屋頂,連片斑駁的瓦片中,雜草在風中搖曳。

  “這石板和瓦片,有170多年歷史了。”村長曾憲榮說。

  位于香港新界沙田的曾大屋,是開村始祖曾貫萬為曾氏族人所建的圍村,始建于1847年,前后耗時20年建成,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傳統(tǒng)圍村之一。客家村傳承著中原文化,也記載了廣東客家人南下打拼,為香港建設揮灑汗水的艱辛歲月。

  曾大屋正面入口的中門(7月8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李鋼攝

  南下打拼 “五華阿哥硬打硬”

  19世紀40年代,正值香港開埠初期,鑿山開道,興筑海堤,工程浩大。當時還沒有鋼筋水泥,基建需要大量石材,石匠是個搶手的行當。

  位于粵東客家地區(qū)的廣東省梅州五華縣由于石資源豐富,當?shù)夭簧偃丝看蚴癁樯に嚲浚侵摹笆持l(xiāng)”。時年16歲的五華客家仔曾貫萬與兄弟結伴南下,到香港打石謀生。

 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文映說,在梅州客家圈子中有一個“五華人打得”的說法,說的正是五華人擅長打石。五華人肯吃苦,性格堅韌,素有“五華阿哥硬打硬”之美譽。

  趕上了香港大興土木的黃金機遇,五華石匠成了香港打石業(yè)的主力軍。曾氏兄弟對當時情景留下文字記載:“今日香港,西自荷里活道西頭,經西營盤至石塘咀、蒲扶林等處,東自皇后大道東經跑馬地、銅鑼灣、大坑、北角、筲箕灣等地,皆為五華石匠來港打石之地。”

  見商機大好,曾貫萬拿出全部打工積蓄,自辦石廠,向政府承攬工程,同時兼營淡水生意,獲利頗豐。香港不少保存至今的著名建筑包括香港終審法院大樓、中環(huán)石板街、薄扶林水塘等,都是當年他家供應的石材。

  發(fā)達之后的曾貫萬決定建個圍村供子孫安居。1867年,曾大屋建成。曾村長說,“建材用得最多的是花崗巖”,這在當時十分奢侈,普通村子多用青磚。他指著矗立大門兩側的石柱,高約五六米,“都是一整根石材打制”。

  曾大屋正面入口共有三個大門,門框門柱均為石材,門上還有石匾。中門的石匾上,由曾貫萬侄兒曾蘇題寫的“一貫世居”幾個朱紅大字十分醒目,寓意世代同堂,感懷祖德。

  村口的伯公神位(7月8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李鋼攝

  自給自足 “這是一座活的村莊”

  站在碉樓上往下看,這是一座獨立的長方形城堡式村寨,占地六千多平方米,采用三進式設計,上、中、下三廳各為一進,其間有天井分隔,左右橫屋相連,布局對稱,仿若棋盤。

  歷史上為避戰(zhàn)亂,從中原長途遷徙南下的客家人,帶來了中原文化和先進工藝,客家圍村建筑類型多樣。林文映說,香港現(xiàn)存上百座客家村落,像曾大屋這類長方形客家民居,“多見于粵東北地區(qū),與福建的方形土樓一脈相承,但更突出防御自衛(wèi)功能”。

  村子的四個角落都建有碉樓,一尺寬的石板路將彼此連成屋頂通道,“既可登高望遠,又能巡邏觀察”。曾村長說,當年城墻外,還有護城河環(huán)繞,以吊橋連接正門,現(xiàn)在已不復存在。記者注意到,城墻上開有排列整齊的槍孔和瞭望孔,而大門的墻根設有看家護院大黃狗自由進出的孔洞。

  從正門入屋,穿過天井來到寫有“忠恕堂”三個鎏金大字的正廳。這里最惹眼的莫過于12幅木制屏風了,其上四六駢文以凸字木刻,紅底輔以金箔,熠熠生輝。“這是在整塊白玉蘭木頭上雕刻而成,沒有拼接。”曾村長說。

  這是曾貫萬71歲壽辰時由親友贈予的賀禮,賀詞由當時的翰林院戴洪慈撰文,書法家黃家端書寫,無論文筆、書法還是雕工都極具藝術價值。曾村長告訴記者,2009年曾大屋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筑,特區(qū)政府專門撥款重新修繕,僅這塊屏風就耗資近百萬。

  曾大屋集家宅、祠堂、城堡于一體,由同出一脈的宗族聚居,形成幾代同堂的百人大家庭。村中設施齊全,當年挖的水井至今清波蕩漾,儼然是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。

  歷經170多年的風風雨雨,曾大屋的基本格局及外貌得以保存,目前村里還有一百多位曾氏后人居住于此。“這是一座活的村莊。”曾村長說。

  曾德防(左)接受采訪(7月8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李鋼攝

  北上尋根 “希望能請五華鄉(xiāng)親來看看”

  今年86歲的曾德防老爺子每天早上都要去村口的伯公神位拜一拜,風雨無阻。

  傳承了中原的農耕文明,客家人向來敬畏土地,他們信奉土地神“伯公”,無論田頭還是溪邊,有客家人的地方,都會拜求伯公保佑五谷豐登。

  曾老爺子說,以前村子周圍都是稻田,收獲的季節(jié),村民們就在門前的禾坪上曬稻谷。每年春秋兩祭,客家人都要先拜伯公,再拜祠堂。

  村長打開鐵制大門,帶我們進入祠堂。即便時代變遷,看得出這里依然是客家人凝心聚力的重要場所。神龕里供著祖先的牌位,綠葉紅燭鮮果一個也不少。屋梁上懸掛著一個高一米多的大花燈,上面掛著大小紅燈籠,貼著福字,點綴著各色花朵,看上去喜氣洋洋。

  曾老爺子記得,小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都有點燈儀式,要祭祖拜神,還有舞獅、點爆竹等活動,場面隆重熱鬧。

  如今儀式簡化了,但點燈習俗得以保留。曾村長說,現(xiàn)在每逢元宵節(jié),他們都會換上新的花燈,若族人在過去一年內添丁,就會把寫有男孩名字的紅繩掛上去,代表向列祖“報到”,“注冊”成為家族一員。

  每年更換門聯(lián)也是曾大屋新年一景。正門門聯(lián)為“一道傳郕國,貫通著孔門”,祠堂門口則題有“東魯傳經弟,南豐修史家”。有村民建議將門聯(lián)干脆刻在門柱上,但曾村長認為,手寫門聯(lián)是為族人祈福的重要傳統(tǒng),他親自書寫堅持了十多年。今年牛年春節(jié),村里第一次改由在書法比賽獲獎的年輕人手寫門聯(lián),“鼓勵新一代傳承好傳統(tǒng)”。

  曾貫萬后裔遍布世界,如今網(wǎng)絡方便,宗親們在社交媒體上建有群組不時聯(lián)絡。2014年,在曾氏宗親會的張羅下,曾憲榮村長率領一支20多位族人組成的隊伍前往粵東尋根,在五華縣水寨鎮(zhèn)找到了曾貫萬的故居。

  “故居保存完好,至今仍有族人居住。”一同前往的曾老爺子說,見到了鄉(xiāng)親,“很親近,很興奮!”

  這是他們第一次回故鄉(xiāng)。家鄉(xiāng)的馬路很寬,樓也新,“到處都在建設發(fā)展中”。在族人團聚的喜悅中,曾村長希望,今后能找機會,“請五華鄉(xiāng)親們來曾大屋看看”。

(責編:劉潔妍、崔越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
<sup id="o0oo0"><ul id="o0oo0"></ul></sup>

  • <sup id="o0oo0"><delect id="o0oo0"></delect></sup>
  • <nav id="o0oo0"><code id="o0oo0"></code></nav>
  • <nav id="o0oo0"></nav>
  • <sup id="o0oo0"><delect id="o0oo0"></delect></sup>
    <sup id="o0oo0"><delect id="o0oo0"></delect></sup>
    <small id="o0oo0"><menu id="o0oo0"></menu></small>